我国能源金融市场发展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发表时间: 2012/1/14│ 浏览次数:5825
 能源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金融是虚拟经济发展的核心。伴随全球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张、人类生产活动的不断深入,能源需求与能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首要难题。在以虚拟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能源产业与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正变得愈加紧密。一方面,金融已成为能源产业扩张的重要投融资渠道和大宗商品定价机制的主要工具;另一方面,能源产业规模的扩大与技术升级也为金融服务提供了全新的拓展领域。可以说,能源金融市场的产生是应时所需,是能源与金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历史必然产物。

  目前,学术界对能源金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解释,仅就当前的发展态势来讲,多数均从金融市场对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角度进行归纳,主要包括借助金融市场来完善能源市场价格信号的形成与传递、管理和规避能源市场风险、组建能源市场重要的投融资渠道、促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产品的研发、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等方面。我国能源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在金融危机频发、能源供需紧张的今天,有必要对能源金融进行深入探究,总结发现仍处初级阶段的我国能源金融市场的问题,引导其良性发展,发挥能源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能源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1、我国能源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

  虽然能源金融涉及内容多而复杂,但其核心依然是直接关系国家利益的能源市场化定价机制,在石油仍为最主要燃料的今天(2010年,石油仍然是全球主要的燃料,占全球能源消费的33.6%。《BP2011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各国能源金融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石油价格在不断地追逐博弈。而作为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的最主要工具,要想获得国际石油定价的参与权,石油期货这一能源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必不可少。我国最早开展石油期货的是南京石油交易所,但是交易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石油交易所,在其于1993年推出石油期货一年以后,便已经超过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成为世界第三大能源期货交易市场。199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改革原油、成品油流通体制意见的通知》,国内的石油定价改为国家统一定价,我国石油期货也在随后的九年时间里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04年8月,燃料油期货重新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标志着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再次点燃。自2004年8月上市以来,燃料油期货上市总体市场表现良好,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但从2009年至今,受新合约标准等因素的影响,燃料油期货市场表现相当沉闷。2010年燃料油期货交易规模大幅降低。燃料油期货全年累计成交合约2136.44万手,同比降低76.65%,仅占全国期货市场总成交量的0.68%。成长缓慢的石油期货市场与国内环境不无关系,期货交易的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功能必须结合一定的现实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有了期货产品不等于就获得了定价权。国内石油市场还是一个有限开放、相对垄断的市场,再加上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和外汇管制政策,使其在走向国际化市场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

 2、我国能源金融市场的投融资状况

  第一,投融资规模方面。我国能源行业融资规模增长迅速,建国以来,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4%,是同期增长最为迅速的基础产业部门。在能源生产规模上,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0.93亿吨油当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10多倍。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2.75亿吨油当量,已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占到全球规模的20.3%;第二,投融资渠道方面。能源工业投资呈现多渠道发展趋势,煤炭行业融资出现了由财政主导向银行主导,再向多元混合融资模式的变化特征。石油和天然气则仍长期以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作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比例高达八成。这表明我国能源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建设尚处起步阶段,投融资模式较为单一;第三,投融资机制方面。长期以来的以财政为主导的投融资机制正在向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模式转变,尤其在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机制改革的决定》出台之后,市场与能源企业的权限界定日渐清晰,标志着我国能源投融资机制改革迈向新阶段。

Baidu
map